今日紐約時報(New York Times)在Education版面發現了一則有關wiki的新聞,維奇百科所列是否真為事實?別再信以為真了!有些可能是謬誤!猶記得起初維奇百科在推行中,當時自詡為一種自由精神,一種人人都是專家,一部百科由你、由我、由他一群共同不相識,以宣揚知識為理念的情況下,一同群體編纂這部百科全書。聽起來相當吸引人嗎?很多人都心動了,也躍躍欲試,並進一步將自己所知編入維奇的內文中。這也是問題的起源。

筆者並非指稱維奇百科的出現是個錯誤,畢竟這樣一部龐大的線上百科全書,是在基於web2.0的參與式互動界面而興起的著名產物。曾經因為知識錯誤率略低於大英百科全書,一度讓大英百科全書在全世界面前羞愧的也是維奇百科。儘管web2.0甚囂塵上,在網路洪流中,沒有提到web2.0,就是落伍的表現,然而如今最具代表性與完整性的wiki卻也開始碰上問題了。

紐時內文提到,學校歷史老師已經強力禁止學生在撰寫報告時使用wiki百科做為參考資料來源了。羊毛出在羊身上,維奇百科竟在耶穌的介紹中寫到,耶穌曾參與shimabara叛亂,在老師的眼睛看來,內容明顯有問題,然而只要每個人在google引擎中輸入Jesus之類的關鍵字,沒有意外的你會發現,第一筆搜尋資料會是wikipedia有關Jesus的資料。wiki有其參考價值,這樣的功勞是不容抹滅的。只是筆者突然想到老祖宗說過的話『盡信書不如無書』,這句老舊的名言也同時能運用在新潮流的產物上。使用者在查詢資料時請務必記得,維奇百科上的內容看似豐富多元,架構良好,但是別忘了在使用時要「慎思、明辨」。古代讀書人為了找珍貴的古籍必須「上窮碧落下黃泉」,如今的現代人狀況也不比前人好到哪裡去?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下,充斥著真實、虛假的資訊,可能你會誤用,並將有問題的東西誤以為真實,並踏入一連串有如地雷區的錯誤發想。因此,現代人們,發揮你的科學精神,凡事存著懷疑之心去做研究,別將網路拾遺的碎片都當成自己家的傳家寶,也別完全相信書本上載明的知識,靠自己身體力行去找去做去實驗,才是最真的!


註:筆者讚同紐時文末一位教授的觀點,雖然wikipedia不是最終、唯一的參考資料,但如果是做為學習動機、興趣的起始,也不失為一個好的來源呢!

若您對紐時原文有興趣,可連至下列網址閱讀
http://www.nytimes.com/2007/02/21/education/21wikipedia.html?em&ex=1172379600&en=ad418204e5130dd2&ei=5087%0A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an小子的甜蜜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